微写作的第一个叫应用性强,就是解决实际问题,贴近生活,这个就是它的第二个特点,这俩可以合一块看,比如让你写一个检讨书,比如让你写一个慰问函,这就叫应用性强,比如让你给朋友解决个什么问题,这就叫贴近生活。说白了就是开掘规定情境题,出题人给你一个有一定情节的语言环境,这叫情境,你就在这个圈里面发挥,能不能够满足我给你的情境是区别你分数高低的一个关键。我们现在看有一道题出的特别好,就是我们这次二模,很简单就是说你们家要装修,要求写一封信,在装修之前要把这封信贴到邻居门口,交代一些必要的内容,表达歉意,所以这个是微写作的方向,语文不能脱离生活。
两极分化
兼顾词语成语
大作文 淡化文体
微写作 应用性强 贴近生活
今年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第一个特征“有出处 有标题”,6个字“有出处有标题”。当然这个不是一定的,我们只是说以我们海淀的一模和二模来看,这是一个方向。其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几年前刚出现的时候,就是给大家提供出处或标题的。一般是两种方式,第一种在每个材料的开头直接用书名号的形式给大家一个小标;要么就是在每个材料的开头仅仅标注它的数码,比如材料一材料二,然后把标题放在了文章结尾,比如选自某书。而之后连着考了几年,我们的文章都不给出处和标题。但是今年我们从一模二模来看,似乎出处和标题又再次出现了。
观点引用新
主旨政治化
咱们今年的散文阅读,我们从模考分析看叫散文学术化,我们以前考散文居多的是游记、记事这类的。主旨也大多是思乡恋土、返璞归真、人与自然等。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散文越来越倾向于学术了,它会带有很强的一种学术价值。比如带你分析神农架,带你聊聊北京的城市规划……我们从模考看这类文章是有方向性的。学术化的散文说白了就是在不断的去探寻文学性与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之间的那条界限,学术化越强,可能他的文学性会变得越淡,个性化就不会那么强,因为学术要考虑的共性、理性、客观性,相反我们一般的散文强调了主观、感性、个性这样的东西就会相对少一些,但仍然会有作者自己的感情流露,但是这种学术化的东西可能会给大家造成很大的阅读障碍。
当我们的材料当中理性越来越重要重要,而不是单纯的给大家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或者价值的时候,对于大家逻辑性的考察就必然要上一个新的台阶。一直以来逻辑都是非连续性文本或者说叫非文学类文本考察的重点,做这道题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正视一个点叫逻辑,这个重逻辑的重可以从两方面去考虑,一个是出题人,他一定会选择逻辑性更强的文章给你。大家在作答的时候,很多孩子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是有一个错误影响的,比如给你一道三分的客观选择题,说如下4个选项,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是哪一项,很多孩子是这么做这题的:先看A选项,比如这出现一个概念叫做国家安全,比如这里边出现一个概念叫做消除两极分化,然后就立刻往前翻,在原文当中找哪里提到了国家安全,哪里提到了消除两极分化,然后定位之后上下文的开始读,我不建议大家这么做,为什么?因为你这么做只能解决一种题,就是所谓的答案文中找的题,而无法解决基于原文内容基础之上,给你在逻辑方面下陷阱的题。我个人建议大家是永远要先针对选项本身进行深入的理解,你先把ABCD4个选项搞清楚,看看他们本身内部是否存在逻辑错误。我在这里告诉大家,其实这里面存在的逻辑错误的数量是比你们认为的要高得多的,也就是说相当数量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题,即便不回文也可以作答,至少可以将范围缩小,这就可以有效的加快大家做题的速度。
加出处与标题有什么作用?我给大家这样一个角度解读。首先当他给你出处标题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所选的该材料整体性较强。换言之,如果假设900字一个材料的话,我是从若干篇文章当中摘录在一起的,是无法给出处标题的,因为它是一个大杂烩,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个“拼盘”,只有由一篇文章当中删改出的才能在后面给出处标题。所以这对于大家阅读上其实是有帮助的,因为这几百字的材料应该有统一的观点,应该有很强的逻辑性,整体性较那种所谓的“拼盘”要强,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出处与标题本身都非常有利于大家对该材料的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大家读文章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过于纠结于一些细节化语段的理解,但是花了很多时间反复读过之后,发现后边压根没考,时间白白浪费了。这道现代文阅读跟后面的文学性文本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是要有所取舍,说的更明确点,一定有大量的速读略读的部分,这个时候有一个关于整个材料的标题摆在那儿,特别有助于大家把控整篇材料的内容,所以有出处标题的一定要先认真的把它吃透,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至于一上来就陷入到一些过于细节化的内容的把控上。
文章来源:《语文研究》 网址: http://www.ywyjgw.cn/zonghexinwen/2022/0607/1142.html